過動障礙(ADHD)

2021-11-02

在各項神經發展障礙中,過動與自閉可說是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然而,就如其他身心科的診斷一般,這樣的隨處可見並不代表大眾對這些診斷有真正的了解。實際上,因為多數身心科症狀難以為他人所同理,因而大眾之間的高能見度通常導致許多表淺而負面的刻板印象被不斷復刻,形成大眾的一種晦晦濛濛、似懂非懂的狀態,進而導致汙名化、患者或患者家長不願就醫等狀況。因而,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過動障礙吧。

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俗稱過動症,或將兒童患者稱為過動兒,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主要源自腦部部分功能的非常態發展及發展遲緩。通俗上,人們對一個ADHD孩童的想像通常是:成天動來動去、屁股坐不住、沒有法好好坐著聽課或寫作業、還會做出各種脫序行為。誠然,這些行徑的確屬於ADHD的典型症狀,但仍遠不及於其全貌。「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有三項主要的描述,「注意力不足」、「過動」以及「衝動」,描述了這項障礙的兩個主要面向,上述的刻板印象主要指涉的便是「過動」的部分。臨床上,診斷亦分成專心困難型、過動/衝動型、以及兩者皆有的混和型。然而,也因為上述的刻板印象,專心困難型的孩童更不容易受到需要的診斷與協助。

一般而言,ADHD症狀通常於12歲之前就有明顯表現,並且多數人直到成年後(約50%)仍受其症狀困擾。除了上述的刻板印象之外,過動/衝動型的特徵還包括:

  • 沒有耐心、無法遵循「輪流」的規則;

  • 在聽完問題前便搶答、打斷他人說話;

  • 話說不停;

  • 突然出手碰觸他人;

  • 未經同意擅自拿取他人物品;

  • 脫序危險行為。

專心困難型的特徵則包含:

  • 難以持續對於一件事情保持專注;

  • 在學校或工作事務上難以注意細節或容易犯下粗心錯誤:

  • 難以規劃事務、難以如期完成作業、責任或雜務;

  • 做事時容易被外界刺激分心:

  • 容易忘記事情或遺失物品。

因為ADHD人群在注意力及過動/衝動的困難,他們更容易面臨以下問題:學業困難或發展延遲、危險行車、不易與同儕相處、藥物濫用,如酒精、咖啡因等。他們也更容易受傷,有更高的焦慮及憂鬱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ADHD並不存在所謂的「解藥」。研究指出,目前ADHD最有效的療法是服用藥物並合併其他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行為管理、親職訓練等。同時,ADHD人群的每個人的症狀與經驗都有所不同,因而也不存在一體適用的療法。坊間任何宣傳「藥到病除」、「一定有效」的療方通常都毫無療效、甚至對人體有害。ADHD的診斷與診治請務必與相關專業醫師詳談,如身心科、精神科。研究指出,ADHD的即早診斷及治療,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為表現,也能使孩子有更好的同儕關係。因而,家長若懷疑自家孩子有ADHD的可能性,請務必帶孩子就診。